「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湘桥区磷溪镇芦庄村的果酒厂里,乡土专家将山间小果酿成“七里香”;潮安区登塘镇大葫芦村里,“95”后青年奇思妙想将“炒仔茶”糅出新味道;潮州市果树研究所里,4个专家团队钻进果林里,为多种果树资源把脉问诊;在枫溪区堤头村里,村“两委”分两步走做好村居治理,从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变为优秀*组织……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密码”,潮州聚焦乡村人才育、引、用、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图:陈树洁
1挖掘“土秀才”破解“原生”密码
秋味渐浓,潮州多地荔枝、番石榴、龙眼等水果陆续迎来采摘季,一场丰收盛宴悄然兴起,正以甜蜜犒劳农民的辛勤劳作。
“可以闻闻看,这果香味真是醉人。”近日,潮州远丰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多斤的红心芭乐运至湘桥区磷溪镇芦庄村韩汕源酒厂。这些果实将被加工制成红心芭乐酒。酒厂负责人王黎容从酒缸里倒出一杯年制成的红心芭乐酒,色泽透亮,果香浓郁。经过加工,一斤红心芭乐可以获得20元收益。
对于酿酒,王黎容说自己是“半路出家”,但作为果农,她可谓是资深人士。“从小闻着这里的*皮长大。一丰收大家就愁,一失收大家更急。”芦庄村是潮州*皮“乌皮王”品种的原产地,这里的乌皮*皮颗粒大,汁多肉厚、酸甜适中,但依旧难逃丰收果贱的宿命。
破解农业原生低端化生产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挖掘“土秀才”,厚植“源动力”是潮州的解题思路。王黎容就是其中一名“土秀才”。
40多岁的王黎容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在去年被评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专业技术职称为正高级。去年在潮州农业部门的组织下,她还参加了年广东省农业经理人培训班(第二期)学习,现已修完农业经理人基础,法律知识与责任、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人与生产力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账务管理、目标管理、实训模拟和线上学习等十个模块课程。
在酒厂的实验室里,她能熟练地操作气相色谱检测仪、液相色谱检测议、微生物显微镜、样品保温室等一系列设备。“没办法,要谋出路就得去探索。”从一开始只知道酒的质量好坏,到如今,她已经能熟练操作检测仪器,对不同酒的国家标准熟稔于心。王黎容“半路”成为一个“农专家”,厂里加工的果酒种类也逐年增加,“最先做的是*皮酒,去年试产红心芭乐酒、佛手香橼露酒、橄榄酒,今年试产树葡萄(嘉多宝果)酒,明年准备试产*皮饮料……”如今,王黎容依旧穿着宽松的裤子和塑胶长筒水靴在酒厂的生产一线行走,一副农民装扮,不断提升的技能也促进了当地造血能力的提升。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乡村振兴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培育。潮州借助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平台,以行业为细分标准,建立本地乡土人才库,坚持实用导向,精准识别素质能力强的乡土人才,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让更多潜在“土秀才”“田专家”“农状元”等为乡村振兴大展所长。
立秋后,插秧忙。饶平县鸿霞农机耕作专业合作社刚刚完成了联饶镇、大埕镇上4个村近亩秋稻耕种工作。年,合作社负责人谢镇周在市、县、镇各级*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饶平县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机插秧技术、第一个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第一个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潮州市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随着农机的更新换代,谢镇周也成为远近驰名的农机“潮人”。今年年初,庵埠一家企业慕名而来,请谢镇周帮忙将多亩秸秆实现还田。“我今年刚好新购了秸秆还田割草机,割草机可以将秸秆粉碎,粉碎后秸秆还变成了有机肥料,两三天后,企业就可以犁田插秧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潮州的田间地头,身边的“袁隆平”接连涌现,使传统农业技术升级、规模扩大、产业提升,潮州乡村发展一片春色。饶平钱东镇走出“养猪达人”许志群,他通过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免费赠予种猪、组织讲座等方式,主动帮助周边养殖农户,去年带动33户贫困户通过养殖实现脱贫;饶平县新塘镇走出“茶旅领跑人”林志强,带领培育出茶叶新业态,茶旅生态园、黑山羊养殖、大棚蔬菜等遍地开花……
近年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潮州全力推动乡土人才专业化、多元化发展,破解农业原生低端化密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尤其在电商培育板块,今年来全市共开展农村电商常规培训人,完成省下达任务数的.33%,共培训名农村电商“一村一品”带头人。
2培育“回乡人”解读“成长”密码
厚植乡村人才沃土,激活人才荟萃“一池春水”。立足潮州资源优势,潮州一项项特色农产业在老农人的耕耘下,迸发出时代魅力,也引来了“金凤凰”争相栖息。
“我是年从惠州回来的,想念小时候那口炒仔茶的味道,入口略涩,回甘劲足。”儿时的记忆,让年仅25岁的李俊成为了潮州农业的“新生力量”。“我家里没有种茶的,也没接触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年种茶存活率很低。”问题频出,但李俊想种茶、种好茶的念头没断过。虚心请教老茶农、咨询茶专家,收购茶青,承包老茶园……李俊硬生生在海拔多米的大葫芦山上“劈出”一条成为茶农茶商的路。年公司成立,李俊茶园规模仅10多亩,如今已有多亩。年,其公司被定为建设潮安区“登塘炒仔”茶叶年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牵头实施单位。
作为牵头主体,如何带动片区甚至整个产业的发展?李俊从授牌那天起便开始琢磨这个问题,“炒仔茶与单丛茶的区别就是制作工艺不同,但在外市,大家对它的认知程度远在单丛茶之下。”目睹了炒仔茶被年轻人逐渐遗忘的事实,李俊认为迎合年轻人口感是做大市场的重要切口。于是他开始对炒仔茶的制作工艺进行创新。
“以前只进行‘三炒三揉’,现在我们增加‘浪青’‘晒青’两道工序,让茶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多些茶香,少些涩味。”李俊介绍,向专家请教后,他对茶叶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改良后的炒仔茶价格比原来增长了20%。
除了对茶叶加工进行创新,李俊还尝试对茶叶进行全面深加工,将碎茶叶、茶枝、茶汁等加工成奶茶、糖果、粽子等食品,并在每样食品的外包装上都印上“登塘炒仔茶”的字样。
用年轻人喜欢的食品去推广茶叶品牌,李俊以年轻人的目光去审视行业发展瓶颈,并以年轻人的思维去探索克服。为了进一步擦亮区域品牌,年,李俊还牵头成立了登塘镇茶叶协会并担任会长,随后多次组织企业抱团参展。近年来,登塘炒仔茶的市场价格随着名气打开而逐年上升,“基本上每年增长20%。”李俊说,接下来,他还计划扩大线上销售规模,目前其公司已经完成了直播间的布置,将于近日正式“带货”。
乡村振兴的画卷渐渐铺开,引来各方“跨界能人”回乡接力,参与谋划,克服了乡村人才青*不接、兵微将寡的痛点,解读了乡村振兴的生长密码。
在潮州市饶平县溪西村,一位从青藏高原归来的优秀士兵刘维才便带火了“三饶香米”。这是一种有着几百年种植历史的大米,曾在百年前的世博会上获得金奖,后因种植难度大、销路不畅,日渐式微。返乡后,刘维才探索水稻种植技术改良,扩大生产规模,还注册了商标、开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