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农家农耕文化展览区。董志豪摄
卧石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潮州大锣鼓暑期培训。受访者供图
老式电影放映机、火船灯、杂咸篮、木炭炉……在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设的农家农耕文化展览区别具特色,里面陈列的一件件由村民丁实金等捐赠的农耕器具,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参观。
事实上,这里原来是一个旧祠堂。精心改造之后,如今这里已成为融合乡村大讲堂、农家书屋、潮绣传承工作室、剪纸工作室、农家农耕文化展览区、志愿服务站“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建设传播阵地,是周边群众最爱的去处之一。
近年来,湘桥区着力盘活闲置的旧祠堂资源,充分发挥祠堂扎根基层、密切群众、底蕴深厚的天然优势,打造文明新阵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董志豪
修复旧祠堂
延伸文明实践
来到湘桥区意溪镇锡美村文敏公祠,大门两侧雕刻着一幅幅精美壁画,祠堂四周也悬挂着众多书法与绘画,笔者还见到一些宣传册,上面印制着锡美村的历史源流、革命先辈故事等内容。
这座近平方米的祠堂,正是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年以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村民在这里拴牛养猪,造炉打铁,成了一个小集市,环境卫生比较乱。”锡美村*支部书记罗宏生介绍,近年来,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湘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东风,锡美村*员干部带头,拆除祠堂里的牛栏、猪圈、杂物间等,对祠堂进行修缮。
“村‘两委’整合资源,坚持以保护建筑原貌的原则盘活旧祠堂。其中,请老师傅专门清洗出房梁上的木雕,并对祠堂的屋顶进行重新翻盖。同时,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增加一批新媒体设备,提升实践站整体效能。”罗宏生说。
在湘桥区,将旧祠堂修葺一新并拓展成文明实践传播空间的案例还有许多。距离锡美村约12公里的桥东街道卧石村赞圃公祠,一幅幅手绘墙画色彩鲜明,无形中给人活泼之感。
卧石村工作人员丁华塨介绍,这座老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前一度被闲置。“年初,在潮州市委宣传部、湘桥区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村里修缮老祠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丁华塨回忆,老祠堂共分为两期进行修缮,其中一期于年1月开始改造,8月全面完成;二期于年11月至12月建设完成,共投入资金34万余元。“当时我们邀请韩山师范学院的一批专家老师前来参观指导,结合这些专家老师提出的意见后进行修复。”
据悉,目前湘桥区已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个,实现全域覆盖。
同时,湘桥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打造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和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形成“第一方阵”,有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带动提升全区文明实践建设整体新水平。
一站多功用
服务基层群众
“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以前老式的农具和日常用品,并在四周添上农耕场景和生活场景,希望参观者能在感受传统文化强大精神力量的同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丁华塨介绍,修缮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了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教育扶贫促进会、会议室、文体广场小公园、公开栏等现有村级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形成固定的实践场所,并配套完善活动设施。
目前,除农家农耕文化展览区,卧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有乡村大讲堂、农家书屋、新时代先锋人物事迹展示区、文化长廊、潮绣传承工作室、剪纸工作室、志愿服务站、教育扶贫促进会等功能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融合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教育慈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实现“一站多用”。
在潮绣传承工作室内,悬挂着一些精细的潮绣作品,它们都出自该村的绣娘丁春莲之手。
近年来,丁春莲多次受邀前来开展培训教学。“潮绣工艺复杂,学习过程是漫长枯燥的,需要耐得住寂寞。”丁春莲表示,彼时,自己怀着助力非遗传承的想法,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了公益课程,手把手教学。“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但真正愿意坚持下来的不多。”
除了剪纸、潮绣等,还有一批青少年在老师傅丁有贤的教学下,学习潮州大锣鼓。丁华塨称,大锣鼓训练定在每天晚上8时到9时30分,弦乐班开班最初5天会增加早上8时到9时30分的教学时段,每期15天。“7月底,此次暑期培训告一段落。”丁华塨说。
“之前过年看到锣鼓队巡游和到下祠堂看过锣鼓培训,所以对潮州大锣鼓产生了兴趣。几年前暑假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就报名参加了。”学员丁熳钰学习大锣鼓已长达三年时间。“我学的是锣,已经可以熟练地配合打锣了,平时还会配合老师为新学员做示范。”丁熳钰表示,虽然练习过程中偶尔会碰到瓶颈,但还是坚持学习下去,希望把潮州的技艺传承好。
祠堂成讲堂
推动乡风建设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要求,当前湘桥区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祠堂,创新性开展理论*策宣讲、好人交流会、科普教育、公益讲座、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健康义诊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在孝老敬亲的同时爱*、爱国、爱人民,催生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实现以文聚民、以文悦民、以文惠民。
去年12月,一场革命故事宣讲会在锡美村文敏公祠开展。宣讲员引导大家传承革命精神,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弘扬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等为抓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文敏公祠举办宣讲课程大大小小有15场次。锡美村充分挖掘乡村故事和革命历史,依托祠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乡村故事课堂。
红色故事不能忘,革命精神代代传。一生转战南北的罗爱民、锡美革命带头人罗得金、全家参加革命的罗桂木、在诏安“月港事件”中英勇牺牲的罗桂炎……锡美村是革命老区,这里曾走出去一批前仆后继的革命先辈。
“同志们趁着夜色从这里出发,向沙溪墟‘元安号’进发……那是年中秋节的晚上,这一次行动镇压了土豪,活捉地主,没收来的财物分给了贫苦农民……”年,退休回到锡美村的乡贤志愿者罗如群在此开设“村里的故事”系列讲堂,为孩子们讲述锡美村红色人物罗爱民的故事和锡美村的红色历史,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主要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了解这些历史,感受一下老革命的风采,教育好下一代。”罗如群说,像他这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义务教学的乡贤志愿者还有罗宏斌、罗成、罗钰湘等人。大家开设读书与写作培训班,每周末晚上教学生们阅读和写作。“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连邻村的小孩也过来学习。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我们还奖励文具等物品。”
目前,因疫情影响,锡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惠民课程等活动均按下了“暂停键”。不过,据罗如群等人介绍,锡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计划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即让小孩参加课程,家长则加入志愿队伍帮助开展活动,从而带动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