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的潮州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先说“潮州”二字的由来,并不是潮湿的州府的意思。在隋开皇十一年(年),皇帝撤义安郡建潮州府,潮州便被称为潮州,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未变过,说起来,距今也有多年了。说潮州是个千年古城,一点也不为过。
隋朝皇帝也是个有文化的人,潮州二字,取自于“在潮之洲,潮水往复”的意思。可见,多年前的潮州,地理条件是十分不宜居住的。皇帝硬是把个“南蛮之地”起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潮州得名的多年后,有一位叫韩愈的人,因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触怒了皇帝,险些被皇帝砍头。幸好大臣们求情,才得以保住性命,最后落得个被皇帝贬到潮州来当刺史的命运。
这《谏迎佛骨》是个什么情况呢?
当年,中国有三大教,一为儒教,二为道教,三为佛教。儒教是当年老子留下来的,道教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佛教是从外国流传进来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形成三教鼎立之势。
当年,陕西宝鸡有座法门寺,寺内有座古塔供养着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俗称舍利子。每30年开塔一次,将这指骨拿出来供群众瞻仰。
这唐宪宗皇帝在开塔之日用极为隆重的仪式将释迦牟尼的指骨迎到了宫中,并打算供养三日。这件事在宫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皇帝不事朝*,竟然供佛?!不仅劳师动众,还耗费大量钱财,给人民做了个极坏的榜样。这要是人人效仿皇帝不事劳动,争相供佛,那大唐离亡也不远了。而且,确实因为皇帝迎佛骨这事在民间也得到了疯狂效仿,有人为了供养佛骨,不惜烧顶灼臂,那些王公大臣们也是想方设法想得到供养的机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愈看不下去了,便给皇帝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还说,要是佛祖有灵,怪罪下来,那就怪罪我好了!
皇帝一看,怒了,这不是在我的兴头上泼水,当众打脸吗?于是,韩愈便来到潮州当刺史了。
古代交通不发达,路途遥远,除了走路,就只能依靠马车或者牛车了。韩愈拖家带口向潮州进发,路途上的辛苦不言而喻,中途再遇上点强盗、野兽,那可真所谓九死一生。小女儿也因此丧命于来潮州的路途中。
韩愈在路上走了3个多月才到达潮州。实际上,韩愈到潮州只当了7个多月的刺史。但是,7个多月足以让他为潮州人民做许多事情。
潮州现在的韩江,是潮州人的母亲河,但在韩愈那个朝代可不是现在这样风光秀美。因为江里鳄鱼泛滥,多少船只、人口葬身鱼腹已经无法计算。人们还将这江称为“恶溪”或“鳄溪”。可见,是有多么痛恨这条江。
韩愈来了潮州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鳄鱼赶跑。他还兴办学校抓教育,自己花钱请师兄来潮州教书,治理水患,解放奴隶,总之,将中原文明带进了这个蛮荒之地。
潮州人有多感激韩愈?
在潮州流传一句话“韩愈在潮七个月,赢得山水改姓韩”。那条鳄溪被改名为韩江,韩愈最喜欢登高望远的笔架山改为韩山,就连潮州闻名的广济桥也叫湘子桥,只因广济桥是韩愈和他的侄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一起造的桥。
公元年,潮州人在韩愈生前最爱攀登的笔架山麓建了座韩文公祠用来纪念韩愈。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修建的韩文公祠,刚好位于笔架山的中轴线上。从山上可以看到韩江以及广济桥和潮州古城。
从入口登上51级台阶便可到达主体建筑韩文公祠,那么,你或许会好奇为什么偏偏修了51级台阶,而不是50或者52级?原因很简单,因为韩愈被贬至潮州的时候刚好51岁。
韩文公祠门前据说有韩愈亲手种植的橡树,韩祠橡木还是潮州八景之一。可惜,我没有好好留意。
韩文公祠主祠正堂摆放着韩愈的坐像,正堂左侧还摆放了很多石碑,其中一块不可不留意到。上面写着“功不在禹下”,意思是韩愈的功劳不在大禹之下。
韩文公祠的最高处修建有一座侍郎阁,因为韩愈曾做过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此为原址重建。
整个韩文公祠建筑呈现宋代广府建筑风格,虽然不甚华丽,但潮州人对韩愈浓浓的爱戴之意却人人能够体会得到。
旅游贴士:
韩文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