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七普人口数据出炉广东各市人口,有的激增
TUhjnbcbe - 2021/8/10 15:14:00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这十年间,全省21市人口增减和男女比例概况第二部分详解这十年间,全国各省市区人口增减和男女比例情况。一、全省21市人口增减和男女比例概况总体上看,全国人口增长趋势在走弱,但大湾区表现却很抢眼。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东人口增幅非常能打,这主要体现上在珠三角上

全国人口总共增加万人,仅广东就增加万,占比0%!

而且,广东21个市有15个市人口实现正增长。

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市依次为:

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分别增加人、人、人、人、人。基本集中在广深及广深两翼。其中深圳人口增幅达68.47%,广州人口增幅达47.05%,此外,珠海人口增幅达56.6%,中山人口增幅在40%以上,惠州和佛山也在0%以上,*策优先带来了包括人才人口方面的急速增长,虹吸效应十分明显。

人口负增长的有6各市,其中以下5市减幅极为明显,依次为:

梅州、揭阳、汕尾、河源和潮州,基本集中在粤东地区,分布减少人、人、人、人、人,除中心城市汕头能稍微保持正增长外(10年间仅增长2.06%),其余各市人口无论减幅还是减量都相当惊人。

广东各地区近年的人口变化①20世纪上半叶省内各地区人口密度图和简介广东各地区近年的人口变化②20世纪60年代省内部分市县城区人口概况(城市大小)

广东各地区近年的人口变化③20世纪70年代末省内部分市县城区人口概况(城市大小)

广东各地区近年的人口变化④20世纪80年代后期省内部分市县城区人口概况(城市大小)

广东各地区近年的人口变化⑤近年来网络大量出现的对非珠三角一些城市人口过快流失的担忧广东两大老牌城市的旧城·三十年代的广州市太平南路

广州市规划院广东两大老牌城市的旧城·汕头老城区小公园骑楼街区已有百年历史,呈放射状,放在今天看仍是个很大的街区。今日天河(广州CBD)

二中兄今日南山(深圳前海)

1

除了人口总量,统计公报还列举了广东各城市的微观数据。

最让大家头疼的老龄化问题,在广东影响也相对有限。

跟其他省份相比,广东还很年轻。

广东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18.85%。

15-59岁人口为人,占68.80%。

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0人,占8.58%。

各项数据,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城市来看,广东65岁人口占比最小排名分别:深圳、东莞和中山。

深圳真的是年轻人的深圳,65岁只占了.22%,个人里面,只有个老人。而且,深圳15-59岁劳动力人口,占了79.5%。

另外,东莞也非常年轻,65岁人口占.54%,青年劳动力人口占了81.41%,比深圳还高。

从指标来看,茂名、湛江、汕尾等城市,青少年人口占比都在25%以上,跟广东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

几个核心城市里,深圳、佛山和珠海,青少年占比在15%左右,广州和东莞只有1%。

之所以比例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大城市生育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在晚婚晚育是趋势。

城市人口增减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即移民),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项指标相抵而来,就本省而言,每座城市的人口死亡率相差不大,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决定,人口机械增长率则主要由城市*策优势决定,综合来看:本省出生率最高的9个市大致是:茂名、湛江、河源、清远、阳江、汕尾、云浮、揭阳、梅州;人口出生率最低的9个市大致是: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潮州、惠州和汕头。▲从年的统计结果来看,河源、清远、湛江、阳江和茂名是全省“超生”最普遍的五座地级市,东莞、中山、佛山、珠海和广州五市市民的生育欲望相对较低。由此可见,过去网络炒作的粤东超生最严重是“莫须有”的而粤北和粤西超生相对普遍得多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山区和农村广布,人口密度不一定很大,但因为面积大、相对分散,过去高发的计划生育问题不容易引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以下为已出炉的部分重要数据:


  总人口:我国总人口为万人,同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万人,增长5.8%,年平均增长率为0.5%。比年到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性别比例:男性人口为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07。


  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9.9%,中部地区占25.8%,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中部地区下降0.79%,西部地区上升0.22%,东北地区下降1.20%。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家庭户:全国共有家庭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为万人;集体户万户,集体户人口为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比年的.10人减少0.48。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民族:汉族人口为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万人,占8.89%。与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国民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万人。与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年龄结构:我国0-14岁人口为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6.5%;60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万人,占1.50%)。与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上升1.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城乡比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万人,占6.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万人,占6.11%。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如何解读“七人普”相关数据?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人口学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文*,人口经济学家、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人口学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以及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院长卢晶亮。1“生育率确实非常低”南方周末:你认为本次公布的数据中,最重要的数据是哪一项?如何解读?梁建章:今天上午公布了很多信息量很大的数据,有些数据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说中国的整体人口素质、受教育程度在提高,性别比偏差在逐步缓解,人口流动也是我觉得非常符合预期地往东部流动,总人口超过1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有个数据还是非常令人担忧——年的新出生人口,也预示着未来低生育率的困境。刚公布的数据是中国年共出生万人,近几年来新出生人口迅速下降,从年刚刚放开二孩的时候生了、万人,目前只有万人,下降了1/,下降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比年下降了差不多18%。在一代人以前,也就是年代末的时候,一年最高可以达到万,现在只有当时的一半,这说明我们的生育率确实很低。换句话说现在应该是生育高峰,因为0年前年的时候生了将近三千万人,现在只有万人,所以现在的生育率确实非常低。生育率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呢?今年也公布了中国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我们详细拆解下1.这个数字,它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堆积效应。二孩开放以后,有些人原来想生二孩,由于当时没开放,到二孩开放补生了一批。堆积效应是短暂的,几年以后就没了。去除堆积效应以后,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应该只有1.0-1.1左右,这比日本生育率1.-1.4低很多,应该可以说是全世界垫底的水平。日本是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非常严重的国家。而我们的未来生育率,估计更悲观,因为不光是堆积效应消失了,而且育龄妇女也减少了,随着城市化继续进行,我们的生育率和生育意愿还会进一步下降。这样的生育率跟其它国家相比怎么样?现在的水平已经低于日本,跟韩国水平差不多,韩国现在是垫底的1左右,欧洲差不多1.6,美国更高些。现在我们生育率虽然已经是很低,但确实还不是底,如果未来没有强有力的鼓励生育*策,中国的生育率肯定比日本低很多,而且确实有可能是世界最低的。卢晶亮:我比较关心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流动人口规模与分布。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比达6.89%,较年上升14.21%。流动人口.76亿人,较年增长69.7%;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1亿人,占比88%;而在跨省流动的人口中,流向东部地区的占比7.5%。这表明,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较快,人口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趋势明显。以广东为例,年广东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8.9%,十年间人口增长20.81%,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对人口的吸引力。未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依然是大势所趋,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相对落后。给我们的启示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期规划应该以常住人口规模为依据。南方周末: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年的0%左右上升到7年的50%左右。该如何解读?卢晶亮:二孩出生占比高是以往受限制的生育意愿的逐步释放,但是“二孩”效应已经逐步减弱。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婚姻推迟导致的生育推迟、养育成本等因素都会抑制生育意愿。

智谷趋势

*汉城:七普人口数据颠覆五大认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年第一大悬念于5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第七次人口大普查的数据:

截至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万(不含港澳台籍)。

鉴于年中国总人口数为14亿零5万,所以外媒之前的臆测证实为子虚乌有——

中国人口没有出现年以来首次下降!

中国总人口更没有跌破14亿。

然而,随着数据的公布,带来忧虑和问题却只会更多、更明确、更具体。

第一,中国人口拐点是否已注定将提前到来?

第二,中国人口结构失衡,比如民族、性别、年龄是否已经积重难返?

结果就是,第三,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危机将会以何种方式呈现?

虽然,目前公布的数据只是大略情况,更详细的数据将会在今后陆续公布,但仅仅是有限的数据已经足以让我们窥豹一斑。

危机是否真得存在?

只看目前官方公布的总体数据,似乎人口危机离我们还很远着呢。

中国人口连续第二年突破14亿。

比如,根据新闻发布会给出的口径:中国人口总量,七普相对六普十年间增加了万;而六普相对五普,十年的增加数据为万。

两厢一对比,最近这个10年,中国人口也只不过少增加了万,平均每年才18万多。

如果只看人口增加的总量,那么中国在过去五年中,紧锣密鼓出台放开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现在有人在呼吁放开三胎,简直纯属多余。

但是,如果加上最近5、6年单独年份的数据,心情绝对要沉重许多。

年,中国人口净增万。而仅仅在5年前,中国一年净增数还两倍于此。

过去,中国危机感来源之一就是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下降的太快。

80后比70后少了万人,

90后比80后少了万人,

00后比90后少了4万人。

让人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点就在于此。

七普数据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仅年一年,中国人口净增就达到了万。

要知道,过去十多年中国人口净增都只能在六、七百万挣扎。而年的净增数据是年的2.5倍,直接追上了年的水平。

人们可能不禁要问,多出来的几百万是哪里来的?

这么大的数据波动,当然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中国除了大口大普查之外,其它年份是采取抽测、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人口数,累积十年的统计偏差当然可以很大。

这反而凸显了大普查的重要性。

中国人加速用脚投票,奔向南方

七普还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年-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分别是贵州、重庆、四川、湖北,分别减少了49万人、万人、19万人、万人。

而年-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扩大到6个,变成了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十年间分别减少55万人、65万人、79万人、万人、7万人、万人。

资源型省份以及老东北工业基地是人口减少的重灾区,而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则从萎缩的名单上消失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早十年萎缩的省份,均位于南方。后十年萎缩的省份,均位于北方。

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年中国入世后,孔雀东南飞,大量西南片区的人口跑到沿海务工,导致当地人口流失。后来,重庆历史性地打通了全球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从沿海地区抢走了笔记本电脑之都的皇冠,一夜之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成功完成了传统重工业基地的转型。成都凭借沿海般的营商环境,虎口夺食,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巨头落户,逐步闯入了中国前十大城市。贵阳抓住大数据的风口,以及中央扶贫的大腿,经济弄得有声有色。武汉强势崛起,重归中国芝加哥的风采。

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产业转移由沿海转移到内陆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地方充分发挥了长江这个*金通道的价值,借助于上海、宁波等入海口的深水良港,全方位融入了全球产业体系当中。

家门口的工作越来越有吸引力,导致大量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回流至湖北、四川、重庆和贵州。

第二当南方城市想尽办法爬到产业链中下游的位置时,北方城市陷入对投资的路径依赖,多数停留在产业链上游、供应原材料的位置。

这一点,可以说是南北方经济模式的分野,极大决定了后来的历史性进程。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

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发酵,以煤炭、钢坯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进入了下行周期。依赖传统资源和重工业的北方经济模式就是从那时被重挫。

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产业结构均比较单一,导致人口流失。

七普与六普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在大都市圈的历史性趋势下,中国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下边这张图片。

相比年各地统计的常住人口,年有16个省市区的数据变高了,15个省市区的数据变低了。

其中,四川减少8万,青海减少16万,辽宁减少9万,河北减少11万,内蒙古减少15万,云南减少17万,甘肃减少万,江西减少万,湖北减少万,天津减少万,山西减少27万,安徽减少26万,湖南减少27万,吉林减少万,黑龙江减少万。

人口统计,果然是一门充满了玄机的“学问”。

广东增加的最多,达到0万,相当于一次普查,多出了一个千万级的超级城市。浙江其次,增加了万。这个省份提出到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万,也就是未来每年平均增长万人口。

汉族人口比例继续下降

我在不久前的文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即将公布,这有5大神预测》就预测了,汉族人口比例将进一步下探。

果不其然。

普查结果表明,当前汉族人口为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万人,占8.89%。

年,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为9.94%。

接下来十年,该比例有所上升。但是自从80年代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后,汉族人口占比全国比例就进入了稳步下降的通道。

年是9.2%。

年是91.96%。

年是91.59%。

年是91.51%。

年是91.11%。

相比上一次普查,下滑了0.40个百分点。

放全球来看,不同民族的信仰、族群心理、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主体民族的变化,往往会对一个国家造成深刻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

很多人没有留意到,美国因为老龄化和低出生率,十年前白人的数量就基本停止增长了。50个州的白人比例正在不断被稀释和下降,预测至0年左右将低于50%。

未来少数族裔会历史性地构成美国人口的多数。

学者刘瑜指出:共和*的主要选民基础是白人、年龄偏大以及教育水平偏低的选民,他们在不断缩小。而民主*的主要选民基础非白人、年轻人以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在不断扩张。就长期后果而言,除非共和*大幅调整*纲,某种意义上它已经进入了衰亡期。

美国威尔逊中心研究员汪铮更是断言,民主*开始展现出具有在美国长期执*成为“天然执**”的前景。

白人比例的下降,正在静悄悄地改变美国的*治走向,未来税收、福利*策、持枪等社会基石或许会迎来新的大调。

而汉族人口比例的下滑,对于中国局部地区来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传统家庭结构已被颠覆

当前全国共有家庭户万户,家庭户人口为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

这个数据相当令人震惊。

年,中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96人。年为.44人,年为.09人。

尽管家庭规模持续萎缩,但毕竟中国还是维持了典型的一家三口的结构。

现在,这个数值跌穿了,那也意味着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完全被颠覆了。社会上的丁克家庭,一人家庭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一方面是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之后生育理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高昂的房价令人彻底佛系。

像中国前十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就占了全国人口的12%左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大城市里头,有多少人买得起三室一厅、四室一厅?

没有宽敞的生活空间,你让大城市的居民如何去生?

我们绝对不要小瞧家庭规模缩小之后的影响。

第一是国土安全。《外交》杂志认为,家庭规模的缩小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和国防战略。对于任何或将导致重大伤亡的行动,我们会比之前更加更加更加的慎重,从而限制了北京在未来几十年内的安全*策选项。

第二是城市发展。中国向来存在着庞大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农村的熟人社会网络,会通过在先入城的亲朋好友而移植到城市当中,从而为身处下一个梯次的群体提供提供职业和创业机遇。“流动人口,通常依赖可信任的关系找工作和寄宿。如果人们失去这些广泛人脉,比如不能借住在城市亲戚的家里,或者乡下没有亲属帮忙照看孩子,中国城市化的引擎或将熄火。”传统家庭的解体,会导致非正式社会关系的萎缩,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潜力。

第三是产业发展。我们的家具、汽车、电器等传统行业,其主流产品、主打产品都必须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人口结构失衡加速

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龄社会”,而且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深度老龄化”的门槛。

七普数据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为1亿万,占比为1.50%。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龄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

中国人口结构过去以及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回落,老龄人口不断创造新高。

这都充分体现在七普数据中了。

65岁以上人口占比提升了5.44个百分点,而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

“未富先老”的残酷现实,将会给年轻人带来极大的负担,也将对先行的医疗、社保等社会暴涨体系构成最严峻的挑战。

如果中国产业升级的速度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那么问题将会被加速放大。

除了老龄化,还有性别比的问题。

从总体数据来看,中国性别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仅.07处于接近合理的区间,而且相比年还有所降低。

但性别问题目前依然是一个魔*在细节。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为7.2亿,女性人口为6.88亿。简单加减就能得出男光棍人数大约万的数据。

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依然超过,显示性别的改善任重道远。

未来中国恐怕不是要引进更多非洲留学生,而是要更多放开东南亚、俄罗斯新娘。

大普查数据是制定和完善未来收入、消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策措施的基础,也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工商业服务网点分布、城乡道路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一句话,人口大普查的结果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十年的幸福。

虽然数据产生了一些紧迫感,但是在人口的流动和重组中,一些区域和产业,还是诞生了极大的机会。对此,智谷趋势会持续分析,敬请期待。

附: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于年5月11日上午公布,共8个公报:

第一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

第三号:地区人口情况

第四号: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第六号:人口受教育情况

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第八号: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一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基本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4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一年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普查现场登记和普查主要数据的汇总评估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分别参加人口普查登记。李克强总理对人口普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成立了由韩正副总理担任组长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由25个部门组成,全国乡镇、街道和县以上各级人民*府均建立普查机构,为普查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地方各级*府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履职,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提供多方保障,确保了普查的顺利实施。


  

二、科学制定方案


  


  按照“科学与可行、需要与可能、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借鉴历次普查经验,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国组织开展了6项专项试点和1项综合试点,着力提高普查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制定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7项工作实施细则,对普查内容、普查方法,以及普查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为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坚持依法普查


  


  把依法依规普查贯穿于人口普查全过程各方面,深入贯彻《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认真实施《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严格落实普查方案的各项要求,严肃普查纪律。将人口普查工作落实情况作为统计督察重要内容,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依法查处普查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四、着力普查创新


  


  为提高普查工作质量和效率,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普查内容和普查方式进行创新。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由普查员使用电子设备采集,实时直接上报数据;实现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填报;强化部门行*记录和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按照国家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标准对普查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首次对多万普查人员实行线上集中统一管理。


  

五、精心组织登记


  


  组织各级普查机构认真选聘普查人员,强化各级培训,确保“两员”经考试合格后上岗。按时完成软件开发、户口整顿、区划绘图、入户摸底等前期准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研究疫情对人口普查工作的影响,制定工作预案,调整工作进度,扎实推进普查工作。从年11月1日到12月10日,全国多万普查人员严格执行普查方案,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对全国所有家庭和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圆满完成普查入户登记任务。


  

六、确保数据质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追溯和问责机制,确保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充分利用部门行*记录和企业大数据,对普查数据开展精细化比对核查。各级普查机构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质量验收,确保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为客观全面评价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质量,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了事后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漏登率为0.05%,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七、全面摸清家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掌握了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统计信息支持。这次普查,既摸清了我国人口总量,掌握了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也查清了人口结构和分布状况、人口迁移流动状况,反映了人口结构演变和人口社会变迁等情况。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普查标准时点为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

——全国人口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2]为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共8人;


  香港特别行*区人口[]为人;


  澳门特别行*区人口[4]为人;


  台湾地区人口[5]为人。


  

二、人口增长


  


  全国人口[6]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相比,增加7872人,增长5.8%,年平均增长率为0.5%。


  

图2-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三、户别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7]户,集体户2户,家庭户人口为人,集体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人减少0.48人。


  

四、民族人口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人,占8.89%。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869人,增长4.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人,增长10.26%。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全国总人口包括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香港特别行*区人口、澳门特别行*区人口和台湾地区人口。

[]香港特别行*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区*府提供的年底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区*府提供的年底的数据。

[5]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6]全国人口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三号)

——地区人口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一、地区人口


  


  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在0万人至1亿人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0万人至0万人之间的省份有17个,少于0万人的省份有个。其中,人口居前五位的省份合计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5.09%。


  


  分区域[4]看,东部地区人口为56717人,占9.9%;中部地区人口为9462人,占25.8%;西部地区人口为82295人,占27.12%;东北地区人口为人,占6.98%。


  

表-1各地区人口

二、地区人口变化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人、40697人、人、人、542人。


  


  分区域看,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全国人口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4]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5]本表全国合计不包括香港特别行*区、澳门特别行*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数。[6]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四号)

——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人的人口性别构成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国人口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2]中,男性人口为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07,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图4-1 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

二、地区人口性别构成


  


  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至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至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以上的省份有个。


  

表4-1各地区人口性别构成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全国人口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五号)

——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公布如下:


  

一、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2]中,0—14岁[]人口为98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人,占6.5%;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50%。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个百分点。

表5-1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个。


  


  除西藏外,其他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表5-2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全国人口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0—15岁人口为人,16—59岁人口为852796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六号)

——人口受教育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现役*人的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国人口[2]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076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


  

表6-1各地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类受教育程度人数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


  


  1个省份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


  

表6-2各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文盲人口


  


  全国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人,文盲率[4]由4.08%下降为2.67%,下降1.41个百分点。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全国人口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4]文盲率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七号)

——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城乡分布及流动情况公布如下:


  

一、城乡[2]人口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162人,占6.8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人,占6.11%。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6456人,乡村人口减少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图7-1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二、流动人口[5]


  


  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6]为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7]人口为人,流动人口为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606人。


  


  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人,增长.66%;流动人口增加15人,增长69.7%。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全国人口是指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4]此数据由公安部提供。[5]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6]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7]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八号)

——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5月11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年11月1日零时居住在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口数


  


  居住在1个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区居民人、澳门特别行*区居民人、台湾地区居民人,外籍人员人,合计人。


  

二、性别构成


  


  上述人员[2]中,男性人,女性人。


  其中:香港特别行*区居民,男性为人,女性为人。澳门特别行*区居民,男性为人,女性为人。台湾地区居民,男性为897人,女性为人。外籍人员,男性为人,女性为41人。


  

三、居住时间


  


  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884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248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人。


  

四、来内地(大陆)或来华目的


  


  上述人员中,以商务为目的78人;以就业为目的人;以学习为目的人;以定居为目的417人;以探亲为目的人;其他目的8人。


  

五、地区分布


  


  上述人员按居住地分,人数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人,云南人,上海人,福建人,北京人,江苏58人,浙江人,广西人,山东人,辽宁62人。居住在其他省份的人。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2]上述人员指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我国大陆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不包括因出差、旅游等原因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在性别比这个问题上,我国现有男性人口为万人;女性人口为万人。男性比女性多万。

总人口性别比为.07,与年(.2)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较年下降6.8。

“性别比”和“出生性别比”,是一个引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普人口数据出炉广东各市人口,有的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