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巷湘子
故乡名叫古巷镇,据说原本古巷并不叫古巷,而是名曰古港。几百年前的古巷为河汊纵横的岭南水乡,古巷为一古港,故名为古港,後来以讹传讹也就演变成了古巷。
(本图片引自网络)
虽是传说,我倒觉得这传说有七八成是历史真实,我小时候住在象埔古寨,听父辈祖辈介绍,古寨以前背倚象岭,前左右三面环水,而且水道交错相通。另外我的外公年轻时就是一名穿梭于韩江及古巷众水道的船夫,据他所说以前他所在的古巷五村马江埔人多为行船之人,至今在马江埔仍然矗立着一座清末民初时期所建的天后宫,众所周知,龙户疍家每每在行船之前,都要去祭拜妈祖,以祈求行船出海之时海不扬波,蛟不伤人,不求满载而归,但求平安返航。
(本图片引自网络)
(本图片引自网络)
不管是名谓古港还是字曰古巷,这俩名字倒是显得颇为古朴典雅,在平凡之中弥漫着一种历史的沧桑;于拙朴之中蕴藏着一种大巧的智慧;处随和之中而又饱含一种发展的力量,颇有大道神韵,《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等大道智慧,当可谓之古巷之名也。
古巷之古,源于源远流长的潮州文化,在古寨池塘老榕树的经典画面中,在那些传统老厝门楣上的泥塑彩绘上;在家庙祠堂上的木雕神龛内;在凹凸斑驳的寨墙下,都能感受到古巷之古的端倪和细节。从八百多年前创建至今仍然矗立不倒的古寨,到众多建于清末民初的传统老宅;从那些供奉着宗族祖辈牌位而今修葺一新的祠堂,到初一十五香火不断的乡间宫庙;从潮州成人礼“出花园”的红木屐白袜子,到每年正月乡村闾里的游神赛会,还有用传统风炉仔火炭炉烧、鹅毛扇扇、煮开一壶朱泥壶的水,再来一泡凤凰茶,泡出浓浓乡情的潮州工夫茶,都能感受到古巷之古。古巷之古,如同活着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古巷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乡古巷人。
在云谲波诡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地处省尾国角、岭南蛮荒之地的潮州,甚少受到中央及省府的垂青,偏于一隅的城郊半山区古巷自是更加默默无闻,如同古井之水,养育着故乡人,却永远低调地藏身于某个灰埕的某一角落,或是某条小巷的某一拐角处,只有那井边的几棵仍然闪耀着水珠光芒的蕨类植物,不时地提醒着你那是滋润心田的古井之水。古巷并无特别之处,然而传承千年的商道渊源;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还有古巷人经文纬武的纵横韬略,仍然让古巷拥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远志大略,具备了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坐拥风水宝地,化不利为有利,用古今中外智慧,成天时地利人和,然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本图片引自网络)而一旦有了大环境的机遇这一东风,古巷便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无论是二十多年前的千亩荔枝万亩菠萝等高产农业,还是後来风靡东南亚的潮式蜜饯凉果,抑或是当今占据全国陶瓷卫浴半壁江山的“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无论是在过去的农业时代,还是现在的工业时代,古巷总能交出一份比较优秀的答卷,厚积薄发的蕴藏,让古巷总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一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古巷这座小镇人民的骄傲,让人为之深感振奋和奋发向上之情。当然发展的阵痛和工业社会的污染,仍然不可避免的伴随而来,让人无法不去面对高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人对古巷刮目相看并为之侧目,然而古巷真正的内涵,并非在于经济腾飞,而在于那传承了千年的民俗文化和对文化不变的景仰,并由此孕育而来的缙绅掾吏、儒士才儁和文人墨客等历史名人。一言以蔽之,文化是古巷这座古镇的灵*。清代潮州名儒贡爷陈方平公、康熙辛卯科的明经进士陈彝刚公、当代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翘等,无不让我们为之叹服;而中华民国国*陆*中将抗日名将陈克华将*,中国工农红*长官开国少将陈德将*和抗日烈士陈彩生参谋长等戎马倥偬的虎贲将帅,这些擐甲执兵的古巷先辈,则更加令人为之肃然起敬。此外,众多县正堂、拔元、武魁,更令古巷名人灿若群星于浩渺河汉,成为我辈後学需效法学习的楷模。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今岁春节期间,一如以往的节日的热烈气氛,却让我对于古巷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感悟,我更用心感受古巷的文化和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细节和纯粹,那些文化的润泽和传承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又或者是另外的某些细节触动我内心的心弦,无他,只因我爱着我的故乡文化,我爱着我的故乡,故提笔写下这篇长文。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
长按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