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在潮州古城昌黎路文化公园动工。在原址基本按原样复建镇海楼,这对于潮州市深入实施古城提升行动,以点带面盘活古城文旅资源,推动潮州古城展现新魅力有着积极作用,也对研究传承保护潮州文化、恢复粤东首邑历史荣光具有重要意义。
镇海楼是古潮州府的谯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潮州作为历代县、郡、州、路、府治所的象征标志,也是潮州作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辉煌历史的有力见证。潮州府曾有“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镇海楼作为旧府衙的代表性建筑,是海内外潮州人寄托乡情、凝聚合力的文化地标。
将重现古地标风采
据了解,潮州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位于现昌黎路古城公园前部的府衙广场,基本按原址复建,并结合府衙广场景观设计,配套建设前广场道路及排水、绿化、监控及照明等工程。复建的镇海楼根据清末原貌老相片,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仿古设计,座北朝南,共三层,总建筑高度19.08米,总面积为.39平方米,以砖石木瓦结构为主。工程建设工期约需1年,总投资万元。
《旧影潮州》一书中展示的潮州镇海楼旧照。
目前,上图是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影像资料。潮州将依此按明代传统谯楼建筑仿古设计并复建镇海楼,遵从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
潮州府署主要结构示意图(来源:曾楚楠《拙庵论潮丛稿(二)》)
市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日前告诉记者,民间俗称的“镇海楼”,是府署的谯楼,近来网上流传年德国人拍摄的照片显示,镇海楼共有三层,楼上悬挂着“潮州府”的牌匾。首层是府署的大门,门口伸出两面墙,与楼体平面构成30度角,远远望去好像一个“八”字,正如民谚所说的“衙门八字开”。
复建后镇海楼效果图。
按规划,复建后的镇海楼坐北朝南,共三层,以砼、石、木、砖、瓦为主要结构形式,总高度约19米,总面积为.39平方米。屋面为红瓦,按古代官制的形式灰脊歇山顶设计。
复建后镇海楼及府衙广场效果图。
其中,一层为石砖砼结构,内共7开间,外观为仿古城墙及城门洞,正面门洞前两侧设石狮一对,另建有围墙八字环抱前广场;二、三层为纯红木结构,以传统木结构形式营造,内均为五开间,设双木梯,外设回廊,外廊栏杆望柱支,柱顶按原来府楼猴柱头雕刻。
将征集只府楼猴设计方案
关于府楼猴有18只、36只,还是只,坊间各有说法。此次复建工程将以只府楼猴来设计建设,并将向社会征集府楼猴设计方案。
府城猴资料图片
清代作者曾衍东,在成书于乾隆六十年(公元年)的《小豆棚》里言及一则“大门槛柱皆刻木猴而饰”的故事。旧时把一个府当成一个诸侯国,作为府署的象征物,塑“猴”以寓“侯”,祈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
佃介眉研究会会长佃锐东先生在《“府楼猴”说我见》中认为,“候、猴”音近。昔潮州府辖九县,官员为数当在不少,若每县以12位官候为代表,九县正好也是位,“府楼猴”是府衙镇海楼的吉祥物。
曾楚楠在《〈重建镇海楼记〉读后琐议》一文中提到,在辛亥炮火中幸存的三只府楼猴,今分藏于广东省、潮州市博物馆。素雕木猴造型生动、形神不一,雕刻刀法明快洗练,重在传神而不注重细部刻画,显然是明初潮州木雕之特有风格。
“府衙钟声”或再响凤城
据了解,此次镇海楼重建后将再现“府衙钟声”场景。
镇海楼的府衙钟声是晚清潮州内八景之一。
“镇海楼还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报时,一个是瞭望。”曾楚楠先生说,由于谯楼本身比较高,站在楼上瞭望,城中的警情一目了然。而古代社会的标准时间,是由官府掌握和发布。报时的方式是擂鼓,每日早、午、晚三个时辰,府署率先擂鼓,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听到以后同时击鼓,使全城官民获悉法定标准时间,以便合理安排生活作息。
佃介眉先生手书《镇海晚钟》。
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表示,历史上的镇海楼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如起到司晨、报时、警朝夕的作用,还是接诏的场所,既可报告灾异,又可观赏游览。他介绍说,因旧时没有时钟,人们多根据官府报更,当年的“镇海晚钟(也称‘府衙钟声’)”还是潮州内八景之一。该楼“四悬钟鼓”,即府楼上四面悬挂钟鼓,当重大事件发生则钟鼓齐鸣,则起到报警的作用。
据了解,半年多来,潮州市委、市政府系统深化潮州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制订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迅速启动“三区一都”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工艺美术“八个一”工程等一揽子重点工作,奋力将潮州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据介绍,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将作为传承发扬潮州文化的民心工程、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工程,尊重历史、遵循古制,最大限度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复建,努力将镇海楼建设成为潮派建筑的集大成者、维系乡情的文化地标。
作者丨文/潮州日报记者庞磊成江马铎
图/潮州日报记者陈宏文
编辑丨蔡馥欣
审核丨庞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