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试读广昌摩岩天书,祭祀盘瓠石古的
TUhjnbcbe - 2024/8/7 17:04:00
中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广昌有民谣:“古源有座万灵山,石刻天书识字难。有人能解其中义,金山银山任君担。”在广昌赤水(白水)镇“古源村”万灵山,年,当地文博部门发现了轰动一时的摩岩石刻“天书”,专家们解释很多,但一直没有人能够找到公认的证据。一、赤水万灵山,发现“摩岩天书”年,赤水镇广播站的报道员李清恕来此收集民间故事。他在此获悉了该村世代流传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相传很多年以前,万灵山山奇林美,山上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为守护这些宝藏,一只金鸡经常在山坡上出现,光芒四射。在一块巨大的石坡上,写满了世人不能识别的打开宝库的咒诀,传说如有人能识别开宝咒诀,便可拿到金钥匙,得到九缸十八坛的宝藏和一根金扁担。于是为了夺取宝藏,村里的一个财主不惜重金,买来了天下所有能破译符咒的书籍,并雇来一群秀才对典辨符。就在差最后一个咒诀快要辨认出来时,突然晴空起雷,狂风大作,紧跟着一道闪电当即劈死了正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的财主,自然财主费尽心机买来的典籍也被烧得精光。而原来完整的巨大的石坡也被劈得七零八碎,滚得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并且所有的咒诀也被加了一笔。从此以后,这个开宝咒诀也就无人解开,成为千古之谜。[注1]李清恕在当地老乡的指引来,他来到了万灵山,发现在斜山坡上,密布着许多灰黑坚硬的石块,上面阴刻有大量的横、竖、撇、捺、勾、折、圈、点等神秘符号。杨国文摄发现“摩岩天书”的消息很快引起了文博单位的重视。姚澄清(原广昌县博物馆馆长)在退休干部曾恒毅、姚仁杰指引下,再上山考察,并上报江西省文化厅。姚澄清后来将这些发现写进了《广昌县文物考古大事记》和《广昌县文物分布图册》。年12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邹仰东,国家级古文物专家、原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研究古文字专家彭明翰等登上了万灵山考察。最后,他们一致认为,万灵山摩崖石刻是古文字符号,系人工雕刻所为。尤以面积之广、符号之古拙,可谓世界之奇,是一部神秘的石刻“天书”。专家的意见汇总有三:1、确定是人工雕刻而为,不是天然崩裂。2、既不是岩画,也不是一般象形文字,极有可能是一种现在尚不能识别的古代民族的文字符号。3、也可能和古代先民祭祀有关,如道教的避雷符咒。同时,据史料记载,古源村曹氏(全村以“曹”姓为主姓)世代做道士,道风甚浓,道法高明,相传能通鬼神。姚澄清老师倾向天书与“古代先民祭祀”有关。他认为:1、云母石在月色照耀下发光,古人视为神奇,祭祀刻划为纪。万灵山上有发光现象,是因为万灵山为云母质土层,其中的云母石在光线折射下,银光闪烁,发出耀眼的光芒。尤其是有月光的晚上,效果明显。古人对这种神奇的天文现象。不能对此作出解释,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寄希望于这座神奇的“灵山”,祈望获得神灵的护佑,并在石头上刻凿符号以记录。2、“摩岩天书”中有一组符号,有象形“鸟”和像一棵树的,不一而足,可能是古代某种信仰。3、古源村早时可能叫古文村,因当地方言“源”与“文”谐音。姚澄清老师是广昌文博泰斗,广昌县的许多古迹的发现和保护多经其手。他敏感地指出可能和当地云母石有关,可能涉及到古代某种信仰。前辈辛苦的工作,为我们指引了一个研究方向。它可能是源自已经文化断层的某种信仰,那么会是什么呢?二、“摩岩天书”,盘瓠“石古”文化的祭祀符号我认为,赤水镇古源村万灵山的“摩岩天书”当为“盘瓠石古”信仰的一部分。“云母石”“万灵山”“古源”正是其文化残留。我在分析“广昌”县得名时,发现“广昌”字义本身就有“祭祀赞颂”之意,并提到过“云母石”,古代人认为“石生水”。广昌可能曾被某一文化视为圣地。按这一思路,我发现“抚河源”广昌与建宁为界,有畲族文化痕迹。我们来找证据。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山区。传说其始祖“盘瓠”葬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有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盘瓠神话不仅在《风俗通义》、《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记载,而且至今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且作为始祖或重要的图腾崇拜。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广南东路·梅州》载:“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自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立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差不醇。此本“山客畲”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种植菱禾是“山客畲”的特征。按这一线索,南丰别称“嘉禾”和广昌赤水“大禾”一带有着某种文化联系。在赤水镇,沿着中寺港上行,距离大禾不远处的“中寺”水口还保存有一座“江东殿”。杨国文摄这座“江东殿”,笔者认为就是江西一带所特有的石固神信仰标志——江东神。宋濂有《赣州圣济庙灵迹碑》(江东庙记):“圣济庙者,初兴於赣,渐流布於四方,所在郡县多有之。神盖姓石氏,名固,赣人也。生于秦代,既殁,能发祥焉。汉高帝六年,遣懿侯灌婴略定江南,至赣。赣时属豫章郡,与南粤接壤。尉陀寇边,婴将兵击之,神降于绝顶峰告以克捷之期。已而有功,馆神于崇福里,人称为石固王庙。……宋嘉佑八年,赵扑报政而归,通沟焉。亟缴灵于庙,水清涨者八尺,清涨俗谓无雨,而水自盈也……”南开大学吴杰华博士认为:当今学者普遍认为石固其实就是“石头”,因为客家语中“石固”和“石头”是相通的,故而石固神信仰的源头乃是原始对石头的崇拜,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才人格化。这种说法颇有说服力。另外,石固神当源自于赣州。邹春生先生在文章中就认为石固神源自于赣州,是赣州地区的本土神,后来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展。如江西上清古镇本就没有石固神信仰,因为百姓认为石固神灵验,想报答神的恩惠,于是“遣人以香币迎致其神祀于上清”[注2]张翔老师在《客家原乡石古信仰习俗的原型分析》[注3]一文中,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认为石固信仰的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大母神”。陈宏文在《梅州客家人》中认为,石固是古人对性器的崇拜。石固的固,也作“古”,和“牛牯”,“狗牯”,“豬牯”的牯,表示公性生殖器。广昌一带,方言“狗牯”也可以指花心的男人。“古”有些地名雅化为“鼓”,“石古坪”成“石鼓坪”。从抚河源血木岭朝东北望去,先后有芙蓉山、堵谷峰、茱萸隘、打鼓寨、船顶隘、盘湖隘,诸峰成脊蜿蜒而上。如果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至少“芙蓉,打鼓寨,盘湖隘”命名,都有生殖崇拜思想。抚河源“龙井”上方有一“母石”。附近还有地名“石马岽”;岽dòng,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岽罗”、“岽王”等称呼。指山脊、山林或丛莽。这“石马岽”仍有“岽罗王”信息残留。清·同治《广昌县志》绘母石,可以从二个方向去解释,一为启母石。二为云母石。启母石: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夏禹妻“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汉书·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应劭曰:‘启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而生禹,拆胸而出。”传说大禹为了打通轩辕关,化为黑熊疏导。临走前和怀孕的妻子涂山氏约定“以鼓声为记”送饭。谁知大禹在工作时不注意,跳石击鼓,妻子应约送饭发现丈夫竟然是只熊!羞愧之余,跑到嵩高山下化为石。大禹追至,痛哭“还我孩子来!”石头蹦出一个小孩来,便是“启”。据《竹书纪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所以“启母石”,又称“夏后启母石”[注4]云母石:《太平御覽卷》“南子曰雲母來水雲母石可致水”。王建平《典术》曰:云母有五名:其色青黑五色乱文者名曰云母;白百微青名曰云英;如水露,黄白名曰云沙;青赤杂者名曰云珠;黄白而赤重厚名阳起石,云母根也。其中黑文班如钱,名云胆,伤人,不可服。第一磷石,第二云母,第三云珠,第四云英,第五云光。服磷石寿五千年,服云母寿三百年,服云英千年,服云光与天地同保。我们认真剖析,不难发现,这“云母来水”与宋濂所提的“石清涨”,思想一致,有共同的文化内核。我再举一例。在庐山,南康府天下第一泉“谷帘泉”侧有“云液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山多云母石,泉甘且清,盖云母滋溢所致,故名。”[注5]唐代吴筠《宗玄先生文集》诗别集有《庐山云液皋赋并序》。吴筠认为泉水仍“云母滋液所致”,提出“坤元孕气,潜畅成泉,冠五行之首,为万物之先”的观点,这也就是用阴阳思想去解释“石生水”的自然现象。所以,抚河源\盱源的“母石”,和庐山的“云母石”,这河流的源头与河尾的文化思想是一致的。同冶《广昌县志》地图在“天井”侧有“桂湖”,这又让我联想到上文提到大禾村侧的地名“彭湖”,它是否也与“石母”“石古”是属同一文化?甚至是“盘瓠”的音转?我们曾经讨论过它可能是和“彭泽”相对应。如八大山人号“彭祖”,我们也深入讨论过,也有男性生殖崇拜的元素在内。再以“云母山”为例。“云母山”,一说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寰宇记》卷钟离县:云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按《神仙传》云:云母,彭祖服食之时,人共传采于此山。今或有道者采取而已”。凤阳认为是朱元璋的故乡,八大山人自然
1
查看完整版本: 试读广昌摩岩天书,祭祀盘瓠石古的